河北金融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银行石家庄中心支行
国际刊号:1006-6373
国内刊号:13-1175/F
学术数据库优秀期刊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来源期刊
       首 页   |   期刊介绍   |   新闻公告   |   征稿要求   |   期刊订阅   |   留言板   |   联系我们   
  本站业务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期刊简明目录
      本刊论文精选
      过刊浏览
      论文下载排行
      论文点击排行
      
 

访问统计

访问总数:48759 人次
 
    本刊论文
河北省金融支持“三农”发展的研究

摘 要:解决“三农”问题是河北走向现代化进程中最艰巨的任务,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面临的最大难题。本文在调查河北金融服务“三农”现状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目前的主要困难和存在的问题,并且提出金融支持“三农”发展的新思路与途径。
  关键词:“三农”问题;金融支持;金融服务
  中图分类号:F830.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4392(2006)08-0027-04
  
  一、河北省的“三农”问题
  
  (一)投资严重不足,基础设施供给明显滞后
  近年来,全省财政支农资金占全部财政总支出的比重一直徘徊于5%左右。对“三农”的投入力度仍显不足,尤其是对增加农民直接受益的投入明显不足,农民的增收效益不佳,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仍比较落后。且投资领域和投入方式不尽合理,在对农业的投入中,水利、气象占大头,多用于江河干堤整治和大型水库建设,而且很多资金用于行政管理上,用于农业生产的补贴仅占财政支农资金的20%,大部分资金并非直接针对“三农”,农民不能从中直接受益。由于农村投资少,乡村道路、人畜饮水、医疗卫生、文化教育和社会保障等公益性事业发展严重落后,同城市的差距越拉越大。
  
  (二)农村土地、资金、人才等要素严重不足
  一是耕地呈现逐年减少态势。全省2004年末,实有常用耕地面积6441.5千公顷,占河北省国土面积的35.6%,人均耕地不足0.1公顷,比上年减少了45千公顷。二是资金缺乏。在河北省金融机构贷款余额中,2003年之前农业贷款的比重一直在2%左右,这与农业在河北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明显不相称。尽管2004年和2005年大幅度提高,分别达到13%和12.97%,但仍不能满足“三农”发展的需要。三是农村人才大量外流。农村的大学生毕业后大多不回农村,农村青壮年外出打工,使农村人才大量外流。在全省乡村从业人员中,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从业人员仅10万人,仅占全部乡村从业人员的0.4%。
  
  (三)剩余劳力转移难,就业压力大
  农业、农村问题的实质是农民的收入增长问题,河北省农民增收所面临的最大困难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农村劳动力逐年增加。1998年以来,全省农村劳动力增加了112万人,到2004年全省农林牧渔业从业人员达到1660万人,而根据目前的生产力水平,1000万左右的从业人员即可满足当前的农林牧渔业生产。二是乡镇企业作为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的主渠道,其吸纳能力正在逐步减弱,从业人员增幅从1998年的8%降到了2004年的2%。三是农村劳动力在省内城镇的就业压力加大。随着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大中专毕业生和新增劳动力的增多,城镇就业空间相对缩小,农村劳动力在城镇就业的难度相应增加。四是农村劳动力就业能力比较低。由于文化水平不高,受过专门培训的人员不足10%,缺乏职业技能,自身素质不能适应就业形势和社会需求,就业空间小,就业能力弱。据抽样调查,2004年,我省外出就业劳动力人数占劳动力总数的比重达12.3%?熏其中省内占72.5%?熏省外占27.5%,省外劳动力比重比四川低35.4个百分点。
  
  (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
  改革开放20多年来,农村生产力得到较大解放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连续跨上几个大台阶,但是农村各项社会事业进步明显滞后于经济的发展,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上学难、看病难、转移就业难,农民很难获得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待遇。从现实情况看,90年代初开始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基本处于停顿状态,参保人员较少,能享受养老保险的比例更小。大部分县、市的农村合作医疗接近解体,基本医疗保障普遍缺乏,农民成为最大的自费医疗群体,“看病难”的问题突出;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增多。2004年全省农村仅有116.6万人参加了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覆盖率为2.17%,低于同期全省城镇职工医疗保险覆盖率近58个百分点。
  
  (五)农民收入水平低,城乡差别拉大
  从1998年开始,河北省农民收入一直处于低速徘徊的状态。1998年至2004年,农民收入年均增长只有3.5%,而且脱贫与返贫问题并存。2004年,全省解决了97万人的温饱问题和41万低收入人口的增收问题,同时又有59万人因灾因病返贫。到2004年底全省仍有252万贫困人口和210万低收入人口问题没有解决。城乡收入差别拉大。2004年我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853元,也仅是城镇居民收入的40%,而且全省还有近60%的农民没有达到这个平均收入水平。2004年城乡居民收入之比为2.5:1,比2000年扩大了0.3个百分点。
  
  二、河北金融支持“三农”的现状及问题
  
  (一)农村金融体系不健全,真正为“三农”服务的金融机构不足
  1.农业发展银行的政策性金融功能弱化。作为弱质产业的农业和弱势群体的农村中小企业、农户,其发展具有很强的外部性,其资金需求不能完全依靠市场来解决,国家政策性金融的扶持十分必要。但目前农业发展银行仅局限于单一的国有粮棉油流通环节的信贷服务,而农业开发、农业技术进步及农业基础设施等“公共物品”却得不到足够的政策性金融支持。
  2.国有商业银行纷纷退出。由于资金的趋利性、信息不对称性以及无规模经济的客观现实,使得工、中、建等国有商业银行不愿将资金投放到期限长、见效慢、风险高的农业项目以及规模小、分散、缺少抵押担保的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方面去,相继退出农村市场。曾经占农村金融主导地位的农业银行也调整了经营方向,从以农业为主转向以城市工商业为主。
  3.农村信用合作社名不副实。作为“支农”主力军的农村信用合作社由于产权不明晰,缺乏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内部人控制现象严重,沉淀了大量的不良资产,“信用合作”有其名而无其实。再加上历史包袱沉重、管理技术落后、人员素质低下等因素,农村信用社已无力满足农村日益增长的多样化的信贷需求。
  
  (二)河北省农业自身特点和中小企业经营状况影响金融机构支持“三农”的投入
  农业是从事种植、养殖等的产业,生产周期长、比较效益低、风险较高,针对这样的特点发达国家一般都对农业贷款明确相应的信贷政策,但我国目前的有关政策缺乏。而农村中小企业大多处于成长时期,规模较小,在产权结构、管理、财务等方面不够规范,对金融机构不具有吸引力。
  
  (三)农村资金回流机制尚未建立
  目前,农村资金外流情况仍很严重。首先,邮政储蓄是农村金融资金外流的最大管道。2005年末河北省邮政储蓄存款余额达667.39亿元,增长23.68%,增幅高于农村信用社13.67个百分点。按人民银行规定,邮政储蓄存款必须转存人民银行,地方不得使用,形成巨额的邮政储蓄资金外流;其次,农业银行从农村抽走部分资金。农业银行不但大量撤走农村营业所,暂时保留的农村营业网点也采取多吸存、少放贷的方式将农村资金上存;再次,农村信用社结算渠道不畅,服务手段落后,一部分农村个体经营户、外出打工人员以及农村中小企业为了资金汇划方便、快捷,不愿意在农村信用社开户,而将资金转存在其他金融机构,导致资金外流。
  在目前状况下,农村资金的外流很难避免,关键是政府要运用“看得见”的手,纠正市场机制的偏差,构建资金回流农村的有效机制。目前,政府宏观调控资金回流农村的手段还不多,农村信用社支农资金实力还不强,农业发展银行的业务范围有限,邮政储蓄“抽水机”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信贷资金回流农村的机制尚未建立。

  
  (四)农村金融服务的手段落后
  目前,农业正由生产向加工、流通、销售等领域扩展,需要的贷款既有短期贷款,也有中长期贷款?鸦既有生产性贷款,也有流通、加工贷款?鸦既有小额贷款,也有数额较大的贷款。而农村金融机构提供的服务品种单调,多为一年期以下的生产性小额短期贷款农村金融机构电子化营业网点覆盖率还很低,电子汇兑和结算功能尚未建立,还不能提供高效快捷的支付结算服务,储蓄卡等业务与城市金融机构相比也还存在很大差别,金融服务不适应农业发展需要。
  
  (五)民间金融发展缺乏有利环境
  在正规的金融机构不能有效满足农村金融服务需求的情况下,民间金融成为了农村金融领域的重要补充。调查表明,2005年,在全省发生借款的农户中,有60%是通过民间借贷渠道发生的,民间金融在满足农户金融需求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然而,长期以来,农村民间金融一直被视为干扰金融秩序的重要因素,在法律上没有明确的地位,在管理上也未纳入国家金融监管。农村民间金融长期处于地下状态,缺乏有利的成长环境,其积极作用难以充分发挥,而消极影响则时常干扰农村正常的生产和生活秩序。
  
  三、改善农村金融服务“三农”的对策建议
  
  (一)建立多层次的农村金融体系
  1.加快农信社改革步伐,发挥其对农业生产的主要支持作用。农信社具有点多、面广和贴近农民的先天优势,特别是随着国有商业银行县(市)以下机构网点的逐步收缩,农信社在支持农业生产发展中,必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为加强农信社对“三农”的支持力度,国家己经开始了农信社的改革试点工作,出台优惠政策措施扶持农信社发展。河北省农信社应抓住改革机遇,坚持为“三农”服务的方向。
  2.应逐步扩大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的业务范围,拓宽其融资渠道。我国农业发展银行应重新定位,真正发挥政策性银行的作用,逐步扩大农业政策性金融业务范围,拓宽支农领域;在资金来源方面,逐步拓宽其融资渠道,实现资金来源的多元化。
  3.商业性金融机构应选准切入点,逐步加大对农贷的投放力度。商业银行应按照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在防范风险的前提下,重点支持农村经济组织、龙头企业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等新型经济体,逐步提高涉农贷款的总量和占比。
  4.积极推动河北省农业生产保险制度的建立。农业生产周期长,大自然条件下影响大,农民不仅需要承担市场风险,还得承担自然灾害带来的风险。河北省应尽快建立农业生产保险制度,以解决农民在遇到风险时的生活问题,并使生产得以迅速恢复。
  5.深化邮政金融改革,使其与农村金融改革相配套。在资金使用方面,邮政金融不宜采取直接发放贷款方式,可将资金批发给金融机构获取利差。中央银行应出台相应政策,要求将一定比例的邮政储蓄存款转存给农村信用社,减少资金外流,弥补农村信用社的资金不足。
  
  (二)加大中央银行信贷支农力度
  1.继续适度增加支农再贷款的限额,并合理确定贷款期限,以适应农民的实际需要。同时将支农再贷款的使用范围由只对农户扩大为“三农”,更好地发挥其支农效果。
  2.中央银行提供低利率再贷款和再贴现资金,增加支持农业部门的金融主体的收益,鼓励其持续支持农业部门?鸦
  3.适度降低农村金融主体的存款准备金率或提高中央银行存款准备金利息率,增加其资金运用规模和利息收益?鸦
  4.消化农村金融主体的历史包袱。
  
  (三)创新农村金融服务的品种
  农村金融机构要创新业务品种,在继续办好小额信贷,增加贷款额度、延长贷款期限、放宽担保条件的基础上,开发适应农村经济发展需要的长期性大额信贷业务,增加粮食生产、养殖小区等专项贷款解决农村金融需求与供给之间
  的结构性矛盾。
  
  (四)建立服务“三农”的担保机构
  建立以农户、农村企业为服务对象的各类担保机构,探索农业信用担保公司的运行机制,把农户、农加工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纳入服务范围,同时建立反担保和再担保机制,增强农业担保机构的抗风险能力。政府要运用财政和税收手段对农业信用担保机构进行扶持,定期为农业担保公司注入一定的风险基金,采用与公益性企业相同的税收优惠政策。同时,从农村实际出发,加快制定符合农业和农村实际的担保办法,对动产抵押、仓单质押、权益质押、信用担保等担保形式,放宽条件、降低门槛,扩大担保范围。
  
  (五)加强农村信用环境建设
  良好的信用环境有利于农户获得金融服务,也有利于农村金融机构降低成本。把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作为国家社会信用建设的重要组成分,积极推动各种创建信用乡镇、信用村、信用户活动,奠定良好的农村信用基础。应加强对农民的法制和道德教育,使农民树立金融服务有偿意识、风险意识,培育诚实守信的社会氛围。要建立信用活动的奖惩机制,对农户、乡镇企业的守信行为予以奖励,对失信活动予以惩戒,促进农村经济主体与金融机构之间的良性互动。
  
  (六)发展农村民间金融组织
  放宽农村民间组织市场准入条件,允许其在规定的范围内从事金融业务,在利率决定、经营管理方面给予农村民间组织较大自主权。监管部门依法将其纳入监管体系,对其业务进行指导和监管。要提高监管水平,创新监管手段,趋利避害,坚决打击洗钱、炒卖外汇、放高利贷等非法金融活动。
  
  参考文献:
  1.农业部产业政策与法规司《农村政策法规调查与研究》[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2.荣兆梓.吴春梅.《中国三农问题》[M].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5;
  3.牛若峰等.《中国的“三农”问题》[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4.陆学艺.《“三农”新论》[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5.蔡则祥.“我国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的完善与创新”.《农业经济问题》[J].2002?熏4;
  6.郭晓鸣.“农村金融:现实挑战与发展选择”.(经济学家》[J].2005.3;
  7.曹远征.“再造农村金融体系”.《财经界》(北京)[J].2004,3;
  8.罗春玲.谢家智.“农村金融体系的制度创新”.《改革》[J].2005,2;
  9.人民银行成都分行西南四省区联合课题组.“西南地区农村金融信贷服务状况的调查报告”.《西南金融》[J]2003,2;
  10.高国林.殷治平.“论金融支持三农的补偿机制”《武汉金融》[J].2004,3;
  11.严瑞珍.刘淑贞.“中国农村金融体系现状与改革建议”.《农业经济问题》[J].2003.7。

特别说明:本站仅协助已授权的杂志社进行在线杂志订阅,非《河北金融》杂志官网,直投的朋友请联系杂志社。
版权所有 © 2009-2024《河北金融》编辑部  (权威发表网)   苏ICP备20026650号-8